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厝巷位于太平路西畔,在庵巷的北面,全长274米、宽4.5米。“文革”期间,该巷曾改名为“图强巷”,直到1980年才恢复旧称。这条巷道之所以叫“郑厝巷”,是因为明朝时期曾任两浙都运使的郑崇曾在巷内造宅居住,并于巷头兴建“郑氏宗祠”。当时,郑氏家族在城内名望甚高,因此巷道才以其家族命名。至今,这一带的街坊仍流传着一句话:“巷头祠堂,巷尾郑厝。”可见当时郑氏家族在巷中甚为鼎盛。除了郑崇外,该巷还出现过另一位潮州名贤,他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翁万达。今天的郑厝巷12号就是明代的“翁公行辕”,即是翁万达在潮州的官署。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氏宗祠:几经变迁,原址今成停车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从环城南路进入牌坊街,不久就可以见到一座石牌坊叫“十相留声”坊,郑厝巷就刚好在“十相留声”坊的左侧。我们一行走进巷内,刚刚还是车水马龙的景象立即不见了,一种难得的宁静弥漫在斑驳的巷道中。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在进入郑厝巷之前,我们查阅过有关资料得知,巷头曾经建有一座明代的祠堂——郑氏宗祠(也称郑厝祠),是“两浙都运使”郑崇隐归故里后兴建的用于祀奉先祖的家庙。于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便是要寻访这座显赫一时的古建筑,看看她在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种风韵。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进入郑厝巷后,巷头2号的一座建筑物大门敞开着,一位头发略显花白的老人坐在门口,一边泡着工夫茶,一边听着潮剧。在他的身后,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摩托车。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阿伯您好,请问您知道郑氏宗祠在哪吗?”听见有人问路,阿伯抬头看了看我们说:“这里以前就是郑氏宗祠,你们找谁啊?”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一听阿伯说这里便是郑氏宗祠,我们一行人顿时来了精神,便仔细打量起眼前的这座建筑。但无论怎样看,眼前的这座建筑一点都不像一座祠堂,既没有门楼肚,也没有石柱石鼓,更没有画着门神的黑漆厚门。看到我们迟疑的表情,阿伯笑了笑说:“郑氏宗祠早在1966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成灰烬,现在这里是一处停车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记者在里面走了一圈,发现这座建筑物内部格局十分简单,其屋顶是由一个个弓形的水泥架支撑着,上面铺着一层层灰瓦,木质的横梁十分细小,丝毫没有明清祠堂的气派堂皇,连地板也是水泥铺成的,根本没有一点点古色古香的气息,与想像中的大家族祠堂相去甚远。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氏宗祠为什么会着火?眼前这座建筑又有什么样的来历?这位阿伯又是谁呢?在与老人的交谈中,我们才得知,阿伯姓陈,是潮安县东凤人,今年已经67岁了,从年轻时就居住在老城区,他是当年那场大火的见证者之一,目前是这座停车场的承包者。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据陈伯回忆,郑氏宗祠在这条巷中一直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建筑。解放后,郑氏宗祠被收归国有,后来被当成临时的织席车间。“1966年,(郑氏宗祠)对面的竹器厂发生大火,火势十分凶猛,很快便蔓延到一巷之隔的郑氏宗祠。由于当时祠堂内多为杉木构架,此地又无水源可以灭火,大火烧了几个小时,整座祠堂几乎成为一片废墟瓦砾。”陈伯说,后来政府在原址进行重修并建起了潮州市塑料三厂,塑料三厂是一家国营企业,停产后,这片地方一直空闲着,陈伯便将它承包下来,当做一个临时停车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氏宗祠已经不复存在,那么郑崇的后代是否还居住在巷中呢?在南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在巷尾找到了郑崇的后代子孙——今年73岁的郑培深老人。老人拿出一本族谱,向我们介绍起郑氏家族在潮州的家世与荣耀。他说,郑氏家族的先祖是潮安县东凤镇鲲江乡人,在潮州府城居住长达数百年,有着一脉相承的“辈序诗”,后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念出他的辈序,同宗的人就会知道他是哪一辈。郑培深还说,现在牌坊街上有两处牌坊彰显着郑氏家族的荣耀,一处是“两浙都运”坊,是纪念郑崇的;另一处便是“金榜联芳”坊,是纪念郑安和郑寯的。自明朝以来,潮州府城的郑氏家族也可谓人才辈出,有一些人走上仕途,也有一部分人下海经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人都搬到外面居住。如今的郑厝巷,也只有少数郑氏后代居住在里面。至于其它有关郑氏家族的事迹,因为年代久远,郑培深老人也记不清了。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翁公行辕:兵部尚书,宅内指点沙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离开了郑氏宗祠,我们一行来到郑厝巷12号。这是一座明代风格的建筑,但令人奇怪的是,这座古民居并没有与其它大院落一样,大门气派堂皇、墙壁精美绝伦。不仅如此,这座建筑甚至连一个大门都没有,只是在左侧留有一个小小的偏门供住户出入。同行的潮州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贤武说,这便是明代行辕的特点:不开大门,只留偏门出入。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南门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座宅院就是郑厝巷蔡宅,它是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的一部分,最近刚刚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资料中所记载的明代“翁公行辕”也就是这座建筑,但现在居住在里面的住户不是姓翁而是姓蔡,至于这座宅院为何为蔡家所有,就不得而知了。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走进蔡宅后,我们在大厅的两侧发现有两根粗大的木柱,直伸到椽梁处,顶起了整个屋顶的前半部,但柱子的基座却是由石墩做成的。陈贤武解释说,这是明代的建筑风格,因为屋主怕木柱埋入地下容易潮湿蛀蚀,所以才垫起石墩做为基座。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在观察木柱的时候,我们还意外地发现右边的柱子与石基座有明显位移的痕迹。正当我们疑惑不解的时候,屋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1918年的南澳大地震留下的“伤痕”。据老人介绍,当时地震的影响很大,级别达到7.5级,潮汕地区很多民房建筑都倒塌了,连开元寺的佛手都被震得脱落,地震还引发了20世纪中国唯一的一次地震海啸。但这座数百年的老宅却安然无恙,只是木柱与石墩出现位移,可见古代人建成的房子抗震能力有多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透过屋里的布摆与格局,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年代久远,破裂的地砖、粗硕的木柱、古朴的案牍……这一切都因历经沧桑而显得老态龙钟,但里面的一石一柱所透露出来的豪族气派依然存在。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陈贤武告诉记者,古代的“行辕”是一种特别的建筑,它是军事统帅在某一区域所开设的官署,有时由高级军官代理,类似“幕府”之类。它还有商议、指挥军事战略的职能。翁万达是兵部尚书,他须要随时随地了解各地的军情战事,以便于排兵布阵,平息各地骚乱。因此,这座“行辕”便是他指点沙场,金戈跃马的地方。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站在蔡宅大厅中,我们可以看到天井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这些花木或许是因为平时缺乏打理而显得杂乱无章,飘落的叶子堵塞住天井的下水道,致使积水久久不能退去。里面的住户告诉记者,由于下水道不通畅,一下大雨,积水便没过脚踝,出入十分不便,夏天一到,蚊虫尤其多。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在住户蔡阿姨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大厅,一直来到这座老屋的后包。在一片长满青苔的老墙下面,我们发现了一处刻有字的石碑。由于年代太久,碑上的文字显得模糊不清。陈贤武看了很久,才勉强看清里面的内容。他告诉记者,石碑刻着蔡氏的二、三房购买了这座宅院,上面还写着购买的时间和宅院的面积,落款是清朝光绪年间。但据蔡家的后人口述,这座宅院是蔡氏先祖从一户姓谢人家买下来的,因此,陈贤武推断,这座“翁公行辕”应该是先由谢姓人家购得,后来再转卖给蔡氏人家。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人物·郑崇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崇(1389-1453),字秉义,号古城,明代海阳县(今潮安县东凤镇鲲江乡)人。永乐十七年(1419)府学岁贡生。洪熙元年(1425)典试,名列第一,铨选大理寺司务,转右评事。时宁王朱权在江西南昌倚仗为国戚,横征暴殓,民怨沸腾。他奉钦差勘理,日夜兼程,微服私访,不避权贵,上疏奏明真相,当地百姓深为感激。宣德五年(1430)擢太仆寺丞。阅三载,特升两浙都运使盐运同知(从四品)。后辞职归里,寓居潮州城郑厝巷,造宗祠,置祀田,修家谱,成为潮州历代名贤之一。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人物·翁万达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翁万达(1498—1552),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敏,明潮州府揭阳人(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嘉靖丙戌进士。历官兵部尚书,川陕巡抚,宣大总督等。军事家、诗人。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翁万达初入仕途便有“治行第一”之誉,先南征平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后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族俺答汗,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1552年(明嘉靖31年)逝于回乡途中。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翁万达作为一代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万历朝首辅、大改革家张居正就曾对其作出了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的评价。《明史》对其推崇尤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330字,比同朝名相、阁老,如高拱、徐阶等人的传记还长。翁万达著述除现可见的《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外,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近年后人辑有《翁万达集》。sT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