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H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玉田郑氏宗祠LpH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玉田郑氏宗祠位于福建省长乐市玉田镇玉田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为四扇三间,清乾隆年间扩建,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93平方米,土木结构,硬山屋顶,穿斗式,白墙黛瓦,四面围以风火墙,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既雄伟庄严,又清新淡雅,经过近年整修,整座祠堂焕然一新,美仑美奂。1995年8月15日,公布为长乐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既是本宗族子弟接受启蒙文化教育之所,又是玉田地区农民革命的摇篮。民国二年(1913)八月,郑应霖借用郑氏宗祠作校址创办“闽侯第八区私立第一国民学校”(玉田中心小学前身),近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1927年底,中共福州市委派郑乃之、江木煊、孙健、赵忠英等来接办玉田小学。他们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创办成人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启发阶级觉悟,先后吸收郑习喜、郑麻堂等积极分子入党,并于1928年4月成立了中共长乐第一支部,掀起了长乐第一次革命高潮。
宗祠建筑分前后两进。前座六扇五柱,面宽18.28米,深20.4米。正中央板木大门上方镶立“玉田郑氏宗祠”石刻匾额。墙上摹拟“奉先思孝”楷书,并雕古人塑像。左右边门上方分别石刻“入孝”、“出悌”。
走进大门,迎面“福”字屏门,两边回廊环绕,屏门上挂着1995年5月15日台湾通苑郑氏访亲团敬题的“佑启后人”匾。过屏门穿天井上一进厅堂,厅高6.95米,厅后中央六扇花屏门,高3.4米,细木刻制影字“忠孝礼义”、“长发其祥”和“寿”字。厅前廊沿左右两根高5.4米,宽40公分方形木柱。游廊上悬安四根精雕莲花木柱。厅堂两侧是厢房,每间深6米,宽3.6米。厢房前后八扇花古门,雕刻“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联句。大厅两边墙上彩绘郑恒公立国和郑康成带履见驾壁画,以及四幅“荣华富贵”图案。厅后走廊两边墙上分别绘画“松鹤图”和“金鹿图”。
后进天井有一口古井,水清见底,夏凉冬暖,据说常饮可延年益寿。过天井上台阶,进后座厅堂。后座为六扇七柱,前游廊后过水,面宽18.28米,深24.5米,高7.55米。正面梁枋上挂着一面鎏金匾额,上书“十叶叙序”四个大字,据说是清宣统年间内阁大学士、太子少保陈宝琛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孟秋光临郑氏宗祠时为祝贺郑家十代同堂而挥笔题赠,现匾已毁,今为复制品。厅堂左廊壁上镶立大理石碑志,上刻“本宗世系”和“宗祠简谱”,以及族贤献资名次。右廊壁上绘画“玉田村全景图”。正厅前面左右二根圆木柱高5.8米,直径0.41米。厅后中央木构宗相龛,樟木龙柱。左右增两龛,分别木刻“麒麟抱旗”和“双狮戏球”。龛前两侧六扇花古门,木刻“科甲连丁”和“幡桃赴宴”。厅堂两边墙上油画“二十四孝”图。大厅前游廊两边墙壁分别油绘“郑和下西洋”和“郑成功收复台湾”彩图。大厅两侧厢房,八扇花门,木刻花鸟,工艺精巧美观。此外,前后两座堂构回廊屋面墙上雕琢古代人物像栩栩如生。
神主龛上方悬挂“带草堂”匾额,这是块常见的郑氏堂号,福建省内几乎每座郑氏宗祠都有悬挂。带草也称“书带草”,相传汉代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有此名,郑氏后人为纪念先贤业绩,颂扬前辈贡献,多以“带草堂”为堂号。匾下两侧柱联曰“荥阳迁闽都繁衍千秋世泽,钟门移玉瀍(即今玉田)志振万代冠裳”,说的是玉田郑氏的渊源。荥阳郑氏是北方“五姓七家”之一,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灭国后以郑为姓,东晋永嘉年间,“中原版荡,衣冠南渡”,龙骧将军郑昭因此入闽,为郑姓入闽始祖,其后裔多居福州一带,玉田郑氏就是郑昭后人,故称“荥阳迁闽都”。玉田郑氏的肇基祖叫郑遂良,生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约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由平潭钟门澳(今平潭县苏澳镇钟门村)迁至闽邑钦仁里玉瀍乡巷头南厅(今长乐玉田镇玉田村),繁衍生息,至今七百多年,传二十多代,人丁兴旺,十代相见,人文荟萃,诗礼传家,已成玉田望族,故称“钟门移玉瀍”。
据《长乐六里志》记载,原在玉田郑氏祠堂的厅堂有联句曰:“伟绩遍象、宾,三十载经纶,西粤仰清勤大尹;雄才冠曹、谢,数百篇著作,南闽推风雅名宗”,上联指的是郑日新,郑日新,字台石,嘉靖乙卯举人。金华教谕,授严州寿昌知县,松江府通判,象州、宾州知府。历官所至,皆以廉直勤慎称。居乡日,仅与兄弟同营一室,为起居之所。宦泽所遗,可想见之矣。《八闽通志》有传,按象、宾二州俱隶广西,故有“伟绩遍象、宾”、“西粤仰清勤大尹”之句。
玉田郑氏宗祠屏门与前进之间的天井
下联指的是郑邦祥,郑邦祥(1587-1625),字孟麟,号太巫,居省城河东街。少年时博极群书,旁通方外,擅书画篆刻,诗稿甚多,与名士谢肇淛、曹石佺、徐熥、徐勃等交游,并娶谢肇淛胞妹、江田谢氏为妻。明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病逝,年仅38岁,其生前诗集这曹学佺采入《十二代诗选》,可惜毁于兵燹,联中“曹、谢”指的就是曹学佺、谢肇淛。
郑邦祥生五男,长子立文(名梓),邑庠生,为文博雅秀洁。遭父丧,青年即综理家务,督课诸弱弟甚严,后获授德化县儒学训导,仅二载赋归。第四子立姬(名桢),读书成才,为邑庠生,后补弟子员。立姬次子郑善述,字孚世,号蕉溪,邑庠生,曾徙居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市)金鸡岭,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举人,京考下第,归居长乐玉田蕉溪,授徒讲学。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任河北固安县知县,为官清廉。著有《青毡集》、《敬收堂诗文》。
郑善述长子郑方城,字则望,号石幢。稍长,外随父读书,内受母教习,不从他师。中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十一年(1733年)进士,任四川新繁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精通《诗经》,曾著有《行炙诗集》、《燥吻文集》、《绿痕书屋诗稿》十卷及《石幢先生遗文》,与弟郑方坤合著《却扫斋唱和集》、《晋安三郑集》。三子郑方坤,字则厚,号荔乡。弱冠即有文名,与都门名流往来赓唱,诗出常被传抄。中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举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历任河北邯郸知县、景州知州、河间同知、登州知府、权兵备道。为官三十余年,著述不辍,有《十三经经稗》6卷、《五代诗话》10卷、《本朝诗抄》200卷、《全闽诗话》12卷、《读书札记》4卷、《蔗尾诗文集》、《青衫词》等不下二十余种。郑方城长子郑天锦,字有章,号芥舟。乾隆六年(1741年)乡试第一名,中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任广东连山知县,廉政爱民,治行卓异,升琼州府海防同知,未任而卒。著有《艺苑必读》、《墨钦编制艺》。郑氏一门方城、方坤、天锦有“同胞三进士”之美誉。
郑天锦之子沂若,字子咏,工诗,著有《巾箱遗草》、《蛾术斋诗集》,见赏于黄任。成年后也课督弟妹,故郑咏谢《郑芥舟伯兄归建安》诗有称:“一别违庭训,谁能读父书。天乎偏我夺,壮也不人如。学古关心切,非君孰启予。”深情回忆父兄启蒙之功。天锦五男皆为庠生,或中举人;其女佩玫,自幼习书知诗。
郑氏家族不仅历代功名迭起,赓继不衰,而且闺阁亦工吟咏。一门之内,兄弟姐妹叔侄均以文章、诗事名世,有声于文苑。
郑善述之妻黄氏,名昙生,字护花,明工部主事黄晋良女,与黄任为表亲。她年幼即跟从其父受经学,作诗文,温纯大雅,“不为闺阁香艳之句”。嫁郑善述后,随之到固安县任上,期年政平,常招戚友至署,拈韵作诗,因而觥政俱举。她虽在阃内,亦常与群从子婿、通家子弟唱和应酬。著作甚富,但秘不示人,有《萧然居集》二卷。晚年失明,犹口授孙辈诗书,曾有诗句称:“不辞严督课,家世是儒冠。”郑氏一门世代书香,而诗事之盛亦甲于闽都,端赖如黄昙生者内主中馈之主妇,以课读子孙为己任,以善继儒业为使命。这在福州世家大族之中,实在代不乏人。
郑善述之女郑徽柔,字静轩,乃郑方坤之姐,黄任表姐。幼承母教,能诗,善吟咏,嫁侯官陈日赞,早寡,托孤守节以终。著有《芸窗蛩响集》一卷。
郑淑止,字菊生,徽柔之妹,著有《韫玉轩集》。《别诸兄》有诗云:“鹧鸪声住杜鹃啼,迭迭关山曲曲溪。无限离情谁可诉?一弯新月落窗西。”又《闺情》云:“几次秋心泪暗淋,依稀梦访旧芳林。醒来一样幽窗畔,冷雨疏灯隔院砧。”脍灸人口。
郑翰蓴,字秋羹,郑方城之女(黄任表侄女),以通诗礼名家。嫁林其茂(曾任山阴县令),早寡,自课二子林乔荫、树蕃,皆有令名,著有《带草堂诗集》、《画荻编》。郑氏寡后,家境萧条,惟剩残书两筐而已,她处之泰然。其《暮春感怀》诗有句称:“几有残书堪课读,家无长物不知贫”;又《送春》绝句云:“残春委地恨无涯,狼藉谁怜旧绮霞。不忍看他零落尽,为伊细细护根芽。”实皆自况身世与教育子女的志向。郑翰蓴之女林芳蕤,亦能诗,笔墨有韵致。
郑方坤膝前九女,皆工吟咏,有“一门风雅”之称。
长女镜蓉,字玉台,嫁郑文思,早寡,著有《论影集》、《垂露斋集》,牧豕斋《长乐闺秀诗话》有其《和渔洋秋柳》诗,其一云:“遣愁何处写诗魂?节序惊心白板门。斜日寒塘留故态,秋风凉露印啼痕;长条有意萦归舫,暮色无端暗别村。为惜当时眉样好,临风惆怅与谁论?”此诗音节谐婉,含毫渺然,在闺阁中可称杰作。
次女云荫,字绿菭,嫁严应矩,工诗,多佳句。牧豕斋《闺秀诗话》有其《四时吟和殿仙妹》,其《咏冬》云:“陇上寻梅雪乍晴,霜侵寒月半楼明。频添兽炭迎冬暖,细听鲸钟入夜清。刺绣自堪消短晷,裹头雅欲寄诗情。飕飕风过窗纱紧,畏听庭前促织声。”
三女青蘋,字花汀,嫁翁振纲,其《夏日》诗有云:“学飞乳燕绕回廊,出水芙蓉冉冉香。曲院花凝晨露润,小窗人耐晚风凉。蝉声不隔千条柳,蛙吹时生半亩塘。隐几横斜书数卷,了将清课日初长。”可见其勤学之概。
四女金銮,字殿仙,嫁林守良,著有《西爽斋存稿》,其诗气清藻丽,无愧家学渊源。牧豕斋《长乐闺秀诗话》有殿仙《长江夜行》云:“万里秋逾远,云浓鸟自惊。沙汀无限爽,短苇有余清。江色含山色,钟声答橹声,客情偏耿耿,渔火映窗明。”以上四女同著《垂露斋唱和集》二卷。
五女长庚,亦工诗,可惜篇多散失。
六女咏谢,字菱波,又字林风,嫁儒士林天水,子林轩开为泰顺县令。著有《簪花轩闺吟》、《研耕诗存》,其堂兄郑天锦为之作序,论者比之为温(飞卿)、李(商隐)之流亚。
七女玉贺,字春盎,嫁监生陈华堂(邑令陈琦之子),亦工吟咏。有《和芥舟伯兄晚兰诗》云:“花信今朝已后期,香称王者尚称奇。红芽漫忆千丛茂,粉蝶犹余两翅差。词客鼓琴称独绝,骚人结佩正相宜。看君谱就金兰契,桃李何尝异昔时。”
八女风调,字碧笙,嫁陈廷俊,有诗名。有《和伯兄晚兰》云:“剩有古瓶相澹对,最宜短鬓与参差。”
九女冰纨,许字林天桓,早殇。有《咏桃花》句云:“施粉施朱纷作态,乍晴乍雨为谁开?”其父见之甚为不乐,果不克长成。
九女中,除长庚、冰纨外,七女皆有诗集。郑方坤六女咏谢,还曾被闽省官员之妻福夫人延为塾师,教授其两位女公子。她作《纪事述怀》诗称:“忆予初生日,乃在邹鲁乡。阿父时作守,嬉戏趋黄堂。稍长肆女训,纫佩荃芷芳。绣余缀吟咏,优游翰墨场。”说明其家庭教育之优渥,诗文创作之繁盛。诗中也写她为福夫人家教授双女的心情:“掌上双明珠,窈窕鸣珩璜。居然女博士,执经待论商。愧吾非曹姑,古意聊与详。”
此外,郑天锦之女郑佩玫,幼习书史,知诗。嫁浦城诸生孙景韩,教诲儿子孙承谟,所课经书皆亲口传授。如此算来,郑氏一门内外以诗书传家者,至少有七代之久。
郑方坤一门群从,风雅蝉联。他官山东兖州知府时,退食余闲,日有诗课,且亲自批示点评。还常拈毫分韵,与子女们唱酬,并作有《垂露斋联吟集》。人们认为,郑氏闺门诗事之盛,古今未有及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