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座落广武山东部之最高峰。西北有县,名修武、武陟;东北有县,名原武、阳武;南亦有县,名广武;而山北脚下约五十里处,更有故县,彪彰曰:武德。盖岭(古时,岭与陵相通)周围诸县皆因纪念春秋初年郑国东迁始祖武公之不世功德而得名,以广大武公之德也。YU8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武公,郑伯姬友(谥号桓公)之子,名掘突,庄公寤生之父。少逢幽王失政,内忧外患纷扰,位于京畿木或林的郑国,势若危卵。父桓公纳太史伯之建言,于公元前772年寄孥“河济之南、洛之东土”的“虢、郐之间”。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桓公殉国骊山。在这极度危难的关头,武公“少小掌军旅,素服驱戎卒”,佐平王即位并迁都洛阳,有大功于社稷。斯时,郑国亦随之东迁,于前769年灭郐,前767年灭虢,领有邬、弊、舟、依、黑柔、历、华、补共十国之地。“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苤马鬼而食溱洧”,东迁郑国崛起中原矣!YU8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前765年,郑由京城迁都“溱洧”,前761年,迎娶申侯少女姜;生二子,即寤生与叔段。段,后封于京,史称京城大叔。YU8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武公一生,建树诸多,自前768年继父职为周王室卿士任司徒,一直以尊王抚民为己任。在政治经济上,坚定实施“尔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 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予知”的改革政策,与商匠贱民具结,极大地撼除奴隶制,解放了生产力。同时,贯彻“武公之略”,让出制邑(虎牢)以西之地以尊王,经营河颖以图强,其道德、业绩不仅影响诸侯、彪炳青史,更发扬光大于后世。YU8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敖山,古代又名三皇山,因仰承三皇之德而得名,山有“凤飞敖山”的祥瑞。“凤鸣岐山周室昌”,作为姬周友脉的郑国,当东迁始祖武公于前744年积劳成疾,英年逝世之后,即循周礼置陵基于敖山的飞凤顶。武公岭、飞凤顶遂共名同显于世,敖山也衔广大武公之德,增名曰“广武“,至今已两千多年矣!郑之后世,无论汉晋、南北,或隋唐以降,莫不以守护和归葬祖茔为崇高心愿。其中,显名于史者,如汉太守郑奇,聚族而居荥阳;再如南北朝之郑羲墓碑于“三皇山之阳广武原”,还有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为之撰文碑铭的郑群等等依周礼、 先茔者,实难胜记。郑俗实随周俗,如周原之与岐山,广武原亦仰武公陵于千秋万代。”东原百里冢相连,荒烟衰草日暮天”,虽然时至今日,沧桑演变,郑王之墟几近湮没,而郑王之庄犹存武公岭下,且有旅居千里域外之泰国郑午楼先所题名的“郑氏祖茔纪念牌”高耸云天,敬示后代子子孙孙不忘先祖之德,当治史为志。 YU8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