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大屋的前世今生
午后的时光,天空阴沉沉似有雨意。庭院寂寂,没有几个游人。登上修葺一新的砖楼,从二楼向外看,窗外是一棵硕大的莲雾树,枝繁叶茂。一阵风袭来,地上堆积的黄叶翩翩起舞。楼下,正播放着“口述历史”——关于这个老屋的电视专题节目。 这里是郑家大屋,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故居位于澳门半岛妈阁街亚婆井龙头左巷10号,建筑范围约4000平方米,属岭南派院落式大宅,主要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据澳门博物馆研究院陈丽莲介绍,郑家大屋建造年份应在1869年之前,是澳门少见的家族式建筑群。 作为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城区的文物建筑,郑家大屋经过修缮后已经局部对外开放,让市民和游客一睹这所清末名人大宅的风采。 当年,也许是高墙四筑,院内房宇错落有致,庭院曲径通幽。今虽已荒废重修,但仍依稀可见它昔日的宏伟与堂皇。 宅院以青砖为建筑主材,建筑主入口位于东北方向的龙头左巷,是一个两层高的宅门建筑,建筑长13米,深7.9米。宅门入口墙身檐壁上有中式绘画,为典型传统中式风格;门廊内墙身上设有神龛,而天花板则是葡式石膏图案装饰。中西结合,是整个郑家大屋的风貌。 进入大门,眼前是一条齐整的石砌轿道。遥想当年,郑家形形色色的贵客就是在这里迎来送往,上马下轿,交接寒暄。 当年的郑氏家族虽然远居澳门,但和中原文化、“同治中兴”的维系丝毫没有断绝。这从轿道尽头门上悬挂的牌匾可以印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荣禄第”的匾额。荣禄大夫,是清政府赏赐的虚衔。 1887年,中国北方发生“丁戊奇荒”,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郑观应与其父郑文瑞作为当地银行买办,家资丰裕,号召力强,他们为赈灾宵衣旰食,不遗余力,先后募银14万余两。清廷主政者李鸿章等为表感谢,奏请朝廷批准,封赐荣禄大夫,“荣禄第”由此而来。庭院后门,则高悬“荣德厚施”横匾。这是主政山西的曾国荃手书,借用李鸿章对郑氏父子的直接赞语,同样感谢他们对山西灾民的惠捐。 陈丽莲介绍,郑观应的这套祖屋由其父郑文瑞筹建。关于郑家大屋的由来,郑观应曾经在文章中如此叙述:“先荣禄公梦神人指一地曰:‘此处筑居室最吉’,后至龙头井,适乎梦中见,因构新居。” 郑父亦士亦商,当过买办和私塾老师,他的9个儿子中只有郑观应继承了他的风格,后来写就了闻名天下、长盛不衰的《盛世危言》。 无奈世间多变,郑家后人四散,该大屋长期没有维修,作为家族公产还租给别人并遭过火灾,变得破败不堪。澳门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郑家大屋,并开始按原貌进行维修工程,经历8年半修竣。 陈丽莲说,目前郑家大屋向公众开放的只是大屋结构和硬件部分的修复展示,包括展示郑观应生平、史迹及文献作品的纪念馆及文史馆等软件仍未建成。她说,由于大屋历史久远,寻找相关文物相当困难,目前正与上海图书馆协商合作,将那里部分文字方面的文物放在澳门展出。 从展出的部分文物我们可以看到,晚年的郑观应弃仕还乡,深居简出,虽然贫病交加却依旧思考着“天之心在民”,呼吁变法维新。在《盛世危言》中,他秉正果敢地提出了“千古无不变之法,亦无不敝之政”的论断,建议“欲自强,必先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些至理名言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和毛泽东等几代人,今日读来仍觉掷地有声。
|
郑氏资讯
郑氏前景
加盟热线郑氏网连锁加盟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