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
郑成功之孙 郑克塽 |
时间:2014-12-03 来源: 作者:郑氏网 |
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下所司知之。”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进降表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克塽《进降表》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经过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江日升《台湾外记》收录有郑克塽向清朝上的《进降表》,全文如下: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延平王佩招讨大将军印臣郑克塽谨奏: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论域中有常尊,历代绍百王为得统;知天意有攸属,兴朝宅九土以受符。诚五德之推移,为万汇所瞻仰!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伏念先世,自矢愚忠,追怀前代之恩,未沾盛朝之泽。是以臣祖成功,筚路以辟东土;臣父经,靺韦合(“韦合”合一字)而杂文身。宁敢负固自重,自拟夜郎?徒以保全遗黎,孤栖海角而已。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兹伏遇皇帝陛下,高覆厚载,仁育义怀!底定中邦,如旭日升而普照;扫扩六宇,虽浮云翳而乍消。苟修文德以来远人,宁事胜心而焚海国?乃者舳舻西下,自揣履蹈之获愆;念此血气东来,无非霜露之所坠。颜行何敢再逆,革心以表后诚也。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昔也威未见德,无怪鸟骇于虞机;今者误已知迷,敢后麟游于仁圃。伏愿视天地民物为一体,合象胥寄棘于大同。远柔而弥宁,形民因无心于醉包;贰讨而服舍,依渔自适性于渊泓。夫且问黄考之海波,岂特誓丹诚以皦日已哉?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谨奉表称进以闻。”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安置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台湾平定之后,清廷议政王等会议决议:将明郑后裔及伪官人等,安插直隶、河南、山东等省,但“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陈允华乃贼中头目,不便安插外省,应将伊等近族家口,俱着遣来,编入旗下(应是内务府之谓)。”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施琅得知后权衡利弊,向朝廷上了《移动不如安静疏》,主张就近安插。奏道:“若行移驻,其间有眷口者不少,无眷口者亦多,远涉长途,不堪艰瘁,逃匿生患,所不能无。又沿途搬运,百姓有策应人夫之苦,经过郡县,官吏有备给口粮之费,所到地方有拨动民房之扰;开恳耕作,有应给牛种农具之资,又是一番苦累……”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这一意见既有利于稳定刚刚回归的台湾军民人心,又能节省大量人财物,于是康熙帝下旨改变了原来的决定,仅将郑、刘、冯及明裔朱恒等人遣京;其余郑军四万余名投诚人员发回原籍受职、入伍、归农,各听其便。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十二月甲辰(十三日):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先是,侍郎苏拜等奏:‘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明裔朱桓等,俱令赴京;其武职一千六百有奇、文职四百有奇,或愿回籍、或愿授职,应听部察例议叙。兵四万余人,愿入伍、归农,各听其便。'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上命:‘郑克塽家口亲族及刘国轩、冯锡范本身家口,俱令遣发来京。其伪官并明裔朱桓等,俱于附近各省安插垦荒。余如议。'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至是,郑克塽等至京。上念其纳土归诚,授郑克塽公衔,刘国轩、冯锡范伯衔,俱隶上三旗;仍令该部拨给房屋、田地。”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元宵节,为庆祝统一台湾,康熙皇帝赐封功臣。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清史稿·列传11·郑成功·郑锦·郑克塽》载:“上授克塽公爵(正黄旗海澄公),隶汉军正黄旗,国轩、锡范皆伯爵。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朱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上以国轩为天津总兵,召对慰勉。眷属至,赐第京师。克塽请为成功子聪、锦子克◇(上“舆”下“土”)等请官,上特许之。”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清廷不许郑克塽回福建居住,与家人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一条胡同里,而这里正是当年清廷软禁其曾祖父郑芝龙的地方。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后事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为防止前明及郑氏政权余党滋事,清廷对郑克塽的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在降清后20多年间,郑克塽仅回泉州两趟,一次为祖父郑成功的遗骸迁回泉州,一次为郑氏祖庙修缮,且每次仅停留数日便被要求限期返京。 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务府编立佐领,由郑克塽二弟郑克◇(上“舆”下“土”)管理,分隶正黄旗汉军。雍正四年拨入正红旗汉军。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清廷对郑克塽不谓刻薄,也非厚待。郑克塽虽授以公爵称号——汉军公,却有衔无职,坐吃山空。郑家人口众多,一个佐领仍无法维持生活,因此请求归还在闽、粤被侵占的祖产,结果是在晋江、同安、漳州、广东各地祖产全被地方官所占,非但不还,反将郑氏家人诱往数年,拖毙二命。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1707年)八月二十七日,年仅37岁的郑克塽卒于北京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临终之后fn6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克塽临终之际,遗本奏称“家道贫寒,难以养瞻”,请求添赏一个佐领,奏准后由七弟郑克塙及子郑安德管理两次,此后两个佐领又被合二为一。郑克塽死后,三个儿子安福、安禄、安康继续遭软禁,生活没着落,朝廷的俸禄尚无法维持生计。其母黄氏再向清廷要求发还郑家产业,虽下令清查,但不了了之。 此后,清廷的一些弄臣挑起各种事端,对郑克塽的儿孙们进行迫害,郑氏在北京动辄得咎,因小事而使克塽之子郑安福被革职,弟郑克塙被降调,或流放边疆,或贬为奴仆,或予杀害…… 至雍正六年(1728年),仅剩下半个佐领。雍正九年(1731年)将内务府拨出壮丁添足一个佐领,由郑克塽亲子领催郑安康管理,雍正十年(1732年)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编立的刘国轩佐领合并。郑氏这一支系,因家产耗尽,子孙逐渐衰颓,慢慢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