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古代名人

古代名人

郑纪

时间:2014-12-16  来源:  作者:郑氏网

 e4890a63gx6DrQFuvnRa3&690.jpg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明代尚书郑纪(1433—1509)字延纲,号东圆居士,闽兴化府仙游文贤里屏山上郑村(今仙游县度尾镇埔尾村上郑)人。父郑松菴,母吴氏,原籍大田县桃源镇梅里村荥阳祠十八户谷口自然村人,其父松菴公在明朝宣德年间妻吴氏身怀郑纪,其父听信游方道士言其妻腹中所怀之子日後必然大贵,须往南而走定居,此子方能成器。郑松菴妇按道士指黠,给行装并带白鸡向南而走。翻山越领到仙游屏山南坡。鸡叫即停遂产郑纪开炭窑(时皆明代宣德八年)自此郑松菴公一家遂在屏山南坡上郑村定居。八岁时在同里黄默庵先生私塾就读。十六岁改从致仕的杨参政为师,年登十九娶本县仁德里南溪村一现本县龙华镇爱和村(黄氏女为妻。郑纪幼年家境贫寒,在其岳父资助下进京赶考,於明天顺四年(1460年考中第十五名进士,明憲宗皇帝赏识其才华留京供职。官居翰林院庶吉事检讨官。同僚羡慕其才思敏捷,屡升为国子監祭酒,司礼監经筵考官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政绩卓著,时憲宗皇帝通过仁宣之治,国库稍有充寅。以憲宗帝得宠的万贵妃为后台的宦官梁芳结党营私,投憲宗之所好,设(斋醮、祈圣寿),引进大批僧道进京。如邓常恩、李孜省、僧继尧之流,迷引憲宗日为法事而荒废朝政,耗费库银数十万两,僧道滥恩者数以千计。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王恕忠言直谏不被采纳,反被罢职放逐,朝政日趋腐败。郑纪不顾个人安危,针封时政之弊,呈上太平十策奏章。语正词严,要求皇帝去奸邪之士,遣佛道任贤臣、恤灾荒、严边防、勤朝政。憲宗虽有嘉许,但未得推行。郑纪便托病告假返乡省亲。憲宗还恩准其带翰林院检讨官之职告假返乡。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告假回仙游后,他认为凡有益於民者,服官兴服务桑梓皆同,他在写仙游《新里甲目录序》中说:“士君子之在世也,出则忧乎天下,处则忧乡邦,济时泽物之心未尝一日忘也。(所以郑纪当年协助仙游县官,清除里役职弊,恢复驿传之役,设立义仓,兴办孔子学,修建仙游县城墙。倡建潭边鹿鸣桥、步五桥等五座桥,改良仙游民间交通道路。眼见当时仙游户籍失实,民间负税繁重,官户苛税累增,民不聊生,郑纪致书时任闽按察使龙大参并上疏朝庭,免除仙游税赋,深得老百姓赞扬。至今仙游街荫巷尾还传颂郑纪当年封百姓恩典。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为人品性至孝,居家其间,富贵不忘本。念父母当日之深恩,思乡亲族谊于不忘,在其家屏山上郑三般店设立郑氏族人救难驿店。若郑氏宗人来仙游能对上宗族聊络五言诗句(大田:祖宗承敕命,赐紫佩金鱼,若问吾家宝,受封天子书。[仙游:]振兴开新纪,国家乐荣光。文明庆盛世,发启永蕃昌)的郑氏族人,食宿有困难即可得到解决。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人物经历

乡居期间,纪兴学耕,植树造林,并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5座桥梁。还提倡宗崇尚勤俭,革除里役私弊,减轻人民负担,做了没少好事。明孝宗即位,郑纪受旨复出,任经筵同考官。礼部会试,有位同考官授意郑纪共同偏袒一位国戚子弟,郑纪断然拒绝。后升任浙江按察司副史。任职间,郑纪"提学奖,拨幽滞,杜绝请谒",还采取"禁浮屠、毁淫祠,役学地"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风。还疏劝孝宗"御经筵、近儒臣,论圣学以正心为妥,"得以采纳。纪一生清廉,常教诲儿子"富贵非可求"。在任国子祭酒时,司礼监陈宽想拉拢他,被他挋绝。学馆里膳费千多两,典簿按照旧规将余银送给郑纪,也被挋绝。同事们为此怀恨,背地里对他诬陷,郑纪一再请求退职。孝宗知其为人,让其改任南京左通政。当时山东正闹饥荒,为救灾民,郑纪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地先将粮谷发放账济,后才奏请皇帝,并言"太监罗兑遗资巨万愿无爱惜,用于赈济灾民"。不久转为太常卿。武宗在东宫行冠礼,郑纪郑纪摘录古今帝王嘉言懿行几百条,并加绘图,提名《圣功图》劝皇太子"当近正人,闻正言,不可与儇薄内侍游"。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明初,政府把户籍分为"民户、工户、军户、"三种,军户给予田地,百姓多半死亡,30亩父死子继,累代为兵。那时仙游有6500多户被除数抽充军役的有1500多户。因虎灾、瘟疫和军役为患或流落他乡,人口急剧下降,至永乐以后,全县仅剩1400户。政府仍按明初户数清理军户,征收赋税,弄的鸡犬不宁,百姓苦不堪言。郑纪目睹惨状,致书新任闽按察使庞大参,反应仙游军户情况,要求更正名册。意见的到采纳。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忠言不讳,秉公办事,终受奸党排挤,不得不再度引退,归隐后,他还惦念国事,又上《致仕十九疏》,言"君子立身于天地,惟礼与法二者已。"积极但是导兴礼立法。郑马工文辞,尤长于诗,其文艺工作者章简洁,诗词静美安雅,著有《归田录》、《东园文集》,晚年病终乡里,享年76岁。赠户部尚书。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人物事迹

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进入仕途后,公正廉明、忠心报国,成为明朝有影响力的名臣。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即位后,郑纪以报国之心进献"太平十策"。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在明孝宗(1488-1505年在位)时得到了重用,任经筵同考官,掌握着科举考试判卷的重要职能,有人通过各种办法,想让郑纪在判卷的时候偏袒特定人选,遭到郑纪的严词拒绝,名爵乃国家之公器,岂能私相授受。后来郑纪又升任浙江按察副史,任职期间,他采取毁淫祠、兴学校等措施,努力端正世风。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担任南京左通政期间,适逢山东遭受灾荒,郑纪上疏奏"截借备荒六事",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以丰补歉,得到孝宗赞许,并委派他前去灾区放粮。郑纪不负使命,不仅将赈灾粮食发放到位,并且将贪污官吏的不法所得没收,用以接济百姓。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乡居的二十二年间,兴学劝耕,热心公益,倡建桥梁,反对荒嬉,力戒游惰。当得知仙游百姓不堪税负,以吃山薯为生时,郑纪立即上疏孝宗,恳请能减少仙游百姓的税负。孝宗为奏疏流露的真情所感动,命户部减免仙游三年田赋。仙游百姓获悉,无不欢欣称谢。他还发动仙游百姓植树造林,兴利去害,抵御旱灾;他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五座桥梁,方便百姓出行;他增修乡约,倡导读书人要勤学,种田人要力耕,勤俭持家。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故居尊荣

郑纪府第,有上郑郑纪故居府第、仙游城关的拱桥头县城尚书府第。郑纪之陵墓据传有十八址,云居隔兜的郑纪陵墓现在还存有石人、石马。仙游城关的郑纪尚书府第现保存完好,而故居的上郑府却只剩大厅一处和最底座的大门头笠一个。由于历经五百年沧桑洗劫,现已残破不堪,梁柱虫蛀斑驳,墙壁倾斜,薜荔丛生,岌岌可危。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莆田百喜,不如仙游郑纪"这是十年前探寻木兰溪源头时徒步上屏山听到的民间谚语,近日故地重访,才知道郑纪是生在这里的纪氏人家,因家境贫困过继给山下埔尾村郑坦叔为养子,这样郑纪的名字就有了"纪家生、郑家养"的由来。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来到仙游度尾铺尾村郑纪故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第背后的屏山,其山势呈九峰相连,中间高耸,左右稍低,犹如一道错落有致的屏风,拱托出故第特有的气场。郑纪故第座西向东,宽300米,深200米,为五进,面宽九间厢并列二排建筑群,主厅堂两边山墙为夯土墙,前后立柱作抬梁式梁架,这种格式为莆仙明代建筑所仅有。走进故第发现房屋破损严重,除了屋架梁柱檐木上粗壮杉木隐现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气势,其他部分很难与主人曾经有过的辉煌联系在一起。整座房子在兴建仙永公路时被分成前后二段。要想在原地恢复整体原貌已经是不可能了。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1438-1513)字延纲,号东园,明英宗元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经筳同考官,浙江按察副使,户部尚书等职,历经英宗、宽宗、孝宗三朝,故有"三朝元老""一品尚书"和经济名臣之誉。他于正德初年,归隐家乡后,热衷家乡建设,闲时寄迹山水间,吟诗作文,享年75岁。郑纪为官清廉公正,体恤民情,思善不讳,曾想方设法奏请朝廷减免仙游的军户役的苛捐杂税,传下许多佳话,便有了"莆田百喜,不如仙游郑纪"的谚语。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对于郑纪故第现状,郑纪的族人也显得很无奈,为了防止文物贩子偷盗,他们只好把二块"一品尚书"(4.1×1.3米)"三朝元老"(3.65×1米)的匾额藏起来,的确,从这两块牌匾仍能感受到主人的显赫地位和尊荣。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纪从偏远的山区,依靠自己聪明好学,成为明朝一代名臣。在他返乡守制,隐居故里22年间,在家乡兴学劝耕,倡建桥梁,反对荒嬉,力戒游惰,深得乡民的爱戴,时至今日郑纪许多被神化的传说还鲜活在民间,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远比一座房子更为重要,更能深得民心。Q1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