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发了由安徽省马鞍山电视台采制的《走基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马鞍山郑碧峰:艰辛也是一种磨练》新闻稿件,时长4分钟,这也是在央视播发的由央视以外媒体采制的走基层稿件。新闻以走基层的形式,跟踪拍摄了“中国好人”、马鞍山市“十佳道德模范”郑碧峰如何一边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一边为了自己和母亲的未来勤奋苦读。新闻用电视画面和新闻语言真实还原了郑碧峰十余年如一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为母亲撑起了一片天的成长历程;用细节展现出郑碧峰母子共度风雨的感人故事,传递出郑碧峰在逆境中刻苦向上,努力拼搏的乐观精神,唱响了一曲孝心大爱、自强不息的命运之歌。6pk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6pk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碧峰与妈妈亲依在一起6pk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6pk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郑碧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事件回放 当别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他已经跑前跑后帮家里做杂活;当别的孩子还在饭桌边挑食的时候,他已经站在灶旁开始为母亲准备每天的饭菜,尽管可能只有青菜、稀饭;当别的孩子还在嬉戏打闹的时候,他却勇敢地挺起胸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就是用实际行动感动了全中国、年仅17岁的郑碧峰。 17年前,他出生于含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虽然家境并不富裕,可是一家三口,也倒其乐融融,可是3岁那年,一切都变了,那年他的母亲突然患上大动脉炎,面部神经逐渐瘫痪并且双目失明。4年后,其父在去北京打工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杳无音信。也许年幼的他还不知道什么是被抛弃了,但是他知道从此以后,母亲就只有他了,他也只有母亲了,他必须勇敢的面对一切,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 百善孝为先 无论多苦多累,郑碧峰从来不向妈妈诉苦,因为他知道作为一个母亲,无法给孩子幸福的生活已经是痛苦的了,如果还让母亲知道他的苦,该是多么难受和自责。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垮郑碧峰,却越发使他坚强和自立,骑自行车带母亲看病,骑自行车拉煤气罐,一个人挑水种菜,小小年纪的他却能人所不能。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对于郑碧峰来说,不仅是成长的财富,更是前进的动力。也许与同龄孩子相比,郑碧峰少了一份童年的快乐,多了一份生活的艰辛。但是艰辛的生活让年幼的郑碧峰变得懂事和上进,从小学开始,他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还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对于被父亲遗弃一事,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既然都已经发生了,我也没有什么好怨恨的,他做他的事,我尽我的责。”也许生活已经教会他,爱比恨更重要。 对于母亲,郑碧峰作出了自己的回答:“无论我在哪里,都会带着我的母亲,因为我是她的‘拐杖’。也许对于郑碧峰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根。 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苦难中保持坚韧 郑碧峰是不幸的,但又是万幸的。他自强自立、照顾母亲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村子周边的群众和学校的师生以及政府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让郑碧峰和母亲不再感到“寒冷”,让他在艰难困苦中看到希望,保持一颗向上的心,2010年由于搬迁政策的影响,郑碧峰的家也在拆迁范围内,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昭关镇政府自掏腰包在谢集中学附近为母子俩租了一间民房,并办理了低保,这样郑碧峰就不要每天骑车往返10多公里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照顾母亲和学习。学校的校长说这孩子是个好苗子,天资聪明、好学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成人成才。 在人生的低谷中,他选择了自强,在命运的阴霾中,他选择了奋起。10年来,母子两人相依为命、共度风雨,共同谱写了一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人之歌。 6pk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