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

四川广安郑氏望族协兴遗迹

时间:2015-05-13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郑氏网

0.jpgd0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在协兴镇,可与邓氏家族媲美的,当属郑氏望族,其遗留下来的郑朝列故宅与郑氏宗祠,若能纳入园区统一的发展规划,势必再为伟人故里增添些许历史遗韵,也为协兴场再添名人效应——
  郑氏遗迹的规模特色及现状
  郑氏望族留在协兴的遗迹有郑朝列故宅与郑氏宗祠。郑朝列故宅,俗称道台院子。为两进式院落,建筑面积近两千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为明代两淮盐运同知郑恺之子郑尚贤,为其父致仕归隐所建造。其房舍虽为普通穿逗梁架小青瓦屋面,但在建筑用材、工艺上十分讲究。经实地勘验可知,郑朝列故宅除本体木构宅院外,朝门前还附属建造有畔池、石桥、石坊、石溪、甃塘、花圃等,可谓规模宏敞,环境悠然。对此,郑朝列之孙郑珍,在《朝重祖石屏叙》中有载,文称:“迨我先祖领景泰癸酉乡荐,官至朝列大夫,致仕归休。其家事悉委我先父董之。先父号北山散人,敦诗礼,克勤俭,倜傥有为。虽次第置山庄者五,而犹不惬其意。成化丁酉,偕我母杨来游斯庄,慕山水之雅,遂置田数顷,卜地为基,建以重堂。树以重门,门之前凿池布硚引水荷,以备朝列公之玩赏也;硚之南屹石为坊,扁曰‘画锦’,以彰朝列公之荣归也。左因石溪厚筑以堤,右因泥泽亦甃以塘,修园筑圃,杂种树以供厨薪。广置栢以需后用,东作西成,常迎朝列公以游以钓,以度岁月焉。”
  郑氏宗祠,又称郑家祠堂,与郑朝列故宅一墙之隔,建筑为四合院布局,前为戏楼(戏楼已毁,遗址尚存),后为正堂,正堂面阔5间,左右有厢房。现存建筑均系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
  郑朝列故宅与郑氏祠堂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与环境的打造科学合理,宅居与园林紧密相连,形成宏敞的规模,气势非凡,匠心独运;二是建筑与用材的比例恰如其分,使建筑整体给人以舒适感;三是装修的审美艺术达到了顶点,如郑氏宗祠明间悬装在柱间的挂落,造型优雅,装饰图案内容自成特色。挂落是传统建筑的一种构件,常为装饰的重点,透雕或彩绘。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又如宗祠建筑的撑拱。撑拱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构件,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檩或挑檐枋,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郑氏宗祠的撑拱,采用圆雕的艺术形式,通过镂空雕刻方法,线条流畅简练、风格粗犷,将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郑氏望族的兴盛概况
  如此规模和精装修的私宅与宗祠,其耗资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明清时代,要建造如此规模的豪宅,非一般阶层能以承受。通过郑朝列故宅与郑氏宗祠,可以窥见郑氏望族的兴盛与发展史况。
  协兴郑氏始祖郑友直,系山西翼城籍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调四川按察司任职。按察司是设立在省一级的司法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按察司有按察使、副使,郑友直为按察司佥事,也算是正、副使之下的正五品大员。郑友直卒于蜀地后葬于合川临江寺前,郑氏二世祖郑彦中年幼不能归其故里,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遂入籍于广安。
  郑氏二世祖入籍广安后,经历了数百年的生息繁衍,历时623年之久。这个特殊的家族为明、清两朝造就培养出人才达百余人之多,享有“科第蝉联”美誉之称。据《郑氏宗谱》载:“世勤耕读,忠厚传家,迄今四百余年,历十六、七传代产伟人。如赐进士者三,登贤书者六,恩、拔、副贡廿余人,廪、增、附监五六十人。其任奉议大夫、中宪大夫、朝列大夫、朝议大夫、奉政大夫、奉直大夫者七八人。任承德郎、文林郎、征仕郎、修职郎、登仕郎者十余人。泽几长矣!郡志所为称其‘科第蝉联’,为州望族云。”
  在协兴郑氏家族后裔中,有几位不可不提及的人物,他们不仅影响着郑氏家族的后代,也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不同影响。
  四世祖郑朝列,名恺,朝列是其官称。朝列,泛指朝廷官员。大夫,是古代的官名。古代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朝列大夫,文散官名。郑恺于景泰癸酉(即景泰四年,1453年)乡荐,官至两淮盐运同知(两淮指的是淮南、淮北,两淮盐运使司设在扬州,掌握江南盐业命脉,向两淮盐商征收盐税,盐运同知从四品)。成化十三年(1477年)致士归里,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与辛恭人合葬于鲲溪,墓前有狮、马、虎、羊望柱等。又有郑恺神道碑,正德初立,在州南鲲溪,墓首一坊上刊“朝列大夫郑公神道”八字。
  五世祖郑尚贤,号北山散人,恩贡(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为人厚道,敦诗礼,克勤俭,卓异有为,持家有方。先后置山庄五处,今郑朝列故宅亦为郑尚贤为其父致士归里而重新选址修建。是郑氏宗族著名的孝子,卒于明嘉靖晚期。其子郑珍,字朝重,号石溪,为明代登侍郎,任湖广黄陂县主薄。
  还有一位是十五世祖郑人庆,因曾经做过山西河东道道台,人称郑道台。今协兴郑朝列故宅之所以被俗称为“道台院子”,就是因郑道台而故名。郑朝列故宅到了清代,一直是郑人庆在居住。《广安州志》载:“郑朝列故宅,州北姚坪,明成化十三年郑恺归隐所居。其子恩贡郑尚贤扩建,堂室重门之外凿石架桥,前竖石坊,曰画锦,以朝列归里名也。左筑堤,石浚池。蓄荷种鱼,极山水之雅致,其门第宏壮绰楔巍峨。今观察郑人庆之裔世居之。”郑人庆,字余斋,号瑞亭,生于乾隆六年(1741年),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少贫,弃举子业,为制府椽曹,就从九品职分发云南。因平定金川雷蜀襄办军需,凯旋以县丞升用。此后又亲战安南、南笼、喀什、噶尔及征台湾、廓而喀、楚黑花苗,并剿白莲教有功,以才识动合机宜而为各路大帅所器重,升授湖北兴山县知县。高宗嘉其能,改知浙江太平县,旋升福建汀州府同知,赏戴花翎。后至云南顺宁知府,累任湖南岳常沣道,辰沅永靖道。入觐,赐縀二端调河东兵备道。嘉庆十一年,晋省饥,命筹办赈务,全活甚众。后因病乞归。
  作为协兴历史上的望族,除郑家外,还有邓氏家族。这两个家族的先祖于明洪武时期同时入川做官,也先后遂籍于协兴,也同时被作为名门望族载于《广安州志·氏族志》中。更巧合的是,清乾隆年间,郑氏十五世祖郑人庆与邓氏家族的翰林编修邓时敏先后同朝为官,两人也同为66岁卒。协兴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家乡,如今己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热线。笔者认为,协兴园区在统筹此地发展的同时,应该将郑氏宗祠及郑朝列故宅,纳入维护修缮和利用的规划中,以展示协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历代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但愿协兴的旅游事业,在郑氏宗祠和郑朝列故宅这片“绿叶”的陪衬下,使邓小平故居和邓氏家族相关的文化遗迹,像“红花”一样生机盎然、绚丽夺目。
  3月27日,“两江行”采访组在协兴天星村一组进行采风时,发现了两座与当地郑氏家族相关的清代木构建筑物——郑朝列故宅和郑氏宗祠。通过对建筑本身的勘测和查阅文献发现,这个郑氏家族无论从家族历史还是遗存的文物建筑群看,均可与当地的邓氏家族媲美,可谓协兴场,乃至巴蜀地区明清之际的名门望族之一。d0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