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福建长乐马江郑氏支祠位于长乐市营前镇马头村。双峰山之麓,坐东南向西北,面朝白鹭坑,腰环马江水,左拥鹿山,右控狮耳。始建于清朝康熙廿三年(1685)岁次甲子年。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原祠是在世光公倡议下创建。其子昌崇公承其父志同其叔世隆公,聘请堪舆名家王节烈择地,建成支祠后座;后孔翰公又将前座建成,合为五柱六扇,两进的土木结构的古式大瓦房。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1935年3月,支祠被夷为平地,重新翻建。1936年落成后用作小学校址,直至1978年。1980年至今,辟为老年人休闲娱乐活动中心。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新中国成立后,支祠曾几经修缮,保存完好。1990年因墙垣坍塌而改修;2002年进行外墙粉刷,前墙贴瓷砖;2007年又进行大规模的装修:如重建神主龛,翻修戏台,并雕梁画栋、油漆贴金,天井两边木柱换上青石柱,大厅增添四角柱一对,原木柱均加柱罩、柱联等,共耗资40万元。祠内楹联多由龙台郑义润宗亲撰句,均请邑人郑述信、郑光中等知名书法家书丹。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现今祠宇装饰精美,古香古色。祠宇融汇了丰富的石刻、木雕、绘画等建筑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前进五柱六扇,后进七柱六扇,为二进式砖木结构建筑。建筑总面积为1330平方米,进深50米,面宽26米。祠堂前有宽阔的火埕,埕前有圆形大井。大门左右分设拱形门,分别额书“入孝”、“出悌”。正门前置一对石狮,额镶青石雕刻“马江郑氏支祠”横匾。从正门入内为支祠的前进厅堂,中设戏台,前为天井。戏台与天井两侧建有木阁楼。戏台格局典雅,飞檐画栋,藻井悬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戏台后壁镶嵌一副金漆浮雕作品,分布着花鸟、人物、山川、亭阁等图案,构图既富有戏剧性,又富有层次感,甚是抢眼。戏台前两旁竖立七角形青石柱一合,经名师精工巧琢成“双龙戏珠”、“麒麟献宝”图案,并阴刻楹联:“祖父子孙曾,承此千秋礼乐;生旦丑末净,演来百代忠奸。”戏台裙雕刻《三国演义》里的“桃园结义”、“关公送嫂”、“水淹七军”、“空城计”等人物故事,雕工精湛,内容丰富,堪称艺术精品。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后进厅堂为支祠主厅,乃合族儿孙祭祀、饮宴、观戏、休娱之所。后厅正中设神主龛,并以彩色扇门相隔。龛前四根龙凤柱,为双龙双凤,雕工生动传神。厅内檐梁雕彩并施,纷繁富丽。其中有一根直径1.6米,长约19米,色红质硬的粗大“铁操”梁木尤为显眼。此珍贵的大梁木出于印尼,于1935年经水陆兼运而至,耗银千两。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现今此特大铁操梁木连同舞台上七角形青石柱以及主厅内青石柱、础上的人物花鸟浮雕,人称是“镇祠三宝”。相传,此精美的石雕出自闽海石雕状元王振耕之手。建祠时,长乐王振耕班石匠与南安某班石匠在此赛艺,后经评比,王果领先,并因此而名扬闽海,亦留下此杰作和一段佳话。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大厅以实木柱为主构建,其中游廊及公婆龛的两侧皆立有四角青石柱一对。石雕上雕琢“二十四孝”或古代人物等千古传诵的故事,以供后人作为学习的楷模;其上还有楹联,或阴刻,或阳刻,雕饰十分丰富。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马江郑氏始祖良公,字元善,系中华郑氏太始祖桓公之六十六世孙。据《马江郑氏族谱•世纪之实》载:明堂郑氏的先祖颖叔公系河南固始人。唐光启元年(885),从王审知徙南,由邵武驻泉州,入闽县城,转移福清,后从福清再徙长乐县城六平山下,称六平郑氏,又称明堂郑氏。阅数传,有二兄弟不和,中有讳良字元善者,避居闽邑至德里,相土于马江之原,卜筑渡口道头山之山坪顶定居焉。至郑良公以下,迄今传28世,历880余年。nzE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