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家庙是高浦的总家庙,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区南门路34号旁高浦南街西侧。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清代重修,1985年和2005年两次修葺。坐北朝南偏东,前、后两落大厝,中为天井及两侧廊庑,面宽11米,通进深21米,前有石埕。前落硬山顶,三段式翘脊,面阔3间,进深2间,三凹寿门,中门悬“鹤浦郑氏家庙”匾;后落为敞厅,抬梁式梁架,硬山顶,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3间11米,厅内神龛悬“带草堂”匾。庙内保存较多原建筑石构件,有房基、龙纹漏雕石窗、石柱础等。7aq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7aq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鹤浦是厦门市杏林高浦古城的雅称。高浦地处厦门西海域北部半岛上,是白鹤山支脉向东南沿海中延伸的突出部,东、西、南紧抱螯江,北与白鹤山相连,犹如白鹤傲立水边,因此古称鹤浦。7aq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高浦郑氏,村中望族。一世祖郑崇,原籍福建长乐,明初从军,侧身行伍。洪武二十四年间,江夏侯周德兴檄筑高浦千户所时,被调任卫所总旗使。从此定居于此,至今五百多年,传下21世,蕃衍一千三百多人,蔚为村中旺族。难能可贵的是,高浦文风于宋后转衰,至郑氏居停此地后又获重振。即使在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战乱中,高浦先贤仍不忘兴学,犹创办书院培育人材。遂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龙屿先生郑升不负乡闾重望,闱场连捷,再续高浦进士之梦。金榜题名后官至漕运总督。此外,同村的范方,也于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荣登解元(乡试第一名)。范方博学多识,品性端严,为乡里推重,与黄道周气节相尚,官户部员外郎。李自成攻陷北京时被俘,当时朝中百官均依附新朝,他却拒不投降因而被杀。此后由于战乱频仍,更因清初的郑清战争导致海禁迁界的严重影响,高浦的社会经济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逮至郑经降清后,高浦的社学方在贡生郑羽飏的力行下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恢复朱公祠故地的“鳌江书院”,倾力栽培本村子弟。乾隆朝太学士郑绍仁赓继其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又捐资翻修书院,扩大规模,寄望于重振科甲气象。虽然此时高浦文气已渐衰微,但仍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有郑用锡奋登进士榜。有清一代,书院重兴以来,高浦中举者,仍有七人。7aq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