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郑氏渊源

郑氏渊源

浦源郑氏先祖

时间:2017-04-19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郑氏网
浦源村位于福建省周宁县的浦源镇,这里因拥有历史悠久的“鱼塚、鱼葬、鱼祭文”的中华鲤鱼文化而名闻海内,这里的郑氏族人创造并传承鲤鱼文化。由于明朝后期宗祠遭火灾,宗谱来不及抢救,一同葬于火海,导致这里宋元时期的先祖们的名讳和事迹大部分都被淹没于历史。
今鄙人经过四年的探索,在探索中结识了前辈郑国城,之后又结识了郑集文等一些孜孜不倦的同道人,大家各尽所能,反复搜集、反复探讨、反复跋涉,终于有了点收获,将浦源遗留了三百多年的一世祖的名讳疑问冰释,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搜集的资料中大略知道了浦源各个郑氏宗支的来龙去脉。
.
一、浦源一世祖名讳
    浦源郑氏族谱因乾隆年间修订发现,各房谱本记载的一世祖名讳异同,出现三个都官职朝奉大夫的郑氏先祖名讳,且妣配都是吕氏,由于受通讯和交通条件的时代限制,在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有识之士为了避免错误,统一将官职写入谱作为一世祖的称呼——“朝奉公”。
浦源郑氏一世祖在不同的谱本记载有三个名讳——郑尚、郑怀、郑颖。前人在对比时间时,已经发现了郑尚比开基浦源早三百多年。而郑怀是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与1209年开基浦源似乎显得太急迫。只有郑颖是乾道二年(1166)丙戌萧国梁榜进士,时间上比较符合。先人在一世祖名讳疑问上很谨慎,在缺乏佐证资料的情形下一直不肯判定,只将疑问开列,留给后代去解答。同时,将当时能够辨清的一世祖墓碑文详细记录谱中,以防日后碑石风化导致无法辨识碑文,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可靠的材料。
墓碑文中载“荥阳郑公墓”,左载“六五朝奉”,右载“六七居士”,右下载“男郑元才祀”。
    此墓作为一世祖之坟,浦源郑氏族人清明从未断续过祭扫,久而久之,虽然族谱未敢明确记录浦源二世祖名讳为郑元才,但民间几乎都将郑元才当做浦源二世祖,这个错误如今已成事实。鄙人在探索中发现了甘棠里街与罗江后泰的郑氏谱是完整流传下来的,可靠性最高,两家谱能对照的上相同先祖的名讳及其信息。对于郑怀的记载也完全一样,“硕公季子。迁硅屿。字国珍,行廿八。配吕氏,子三:廷璋、廷珏、廷珪。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官朝奉大夫。建坟东洋乡埔源郑家庄,立庵一所,四至俱田。大元至正丙戌六年(1346)葬,即今麻岭尾路上。”
原来浦源郑氏八百年来一直祭扫的祖茔就是郑怀的安葬处。凭此,不敢断定郑怀就是浦源一世祖,还必须对碑文的右下载“男郑元才祀”进行了解,在里街与后泰两家谱得知“郑元才”即郑怀长子郑廷璋之字号,而里街与后泰正是郑廷璋的后裔,并得知郑廷璋的后裔没有分支浦源的记载。故而,只得回头稽考郑怀的另外两个儿子郑廷珏、廷珪的分居情况。谱记载为:
“廷珏(居贵村),字元昆。配陈氏。生子一。
“廷珪(分松岸),字元成。配何氏。生子四。”
反复前往贵村,我们详细了解了贵村郑氏,排除单独一户长乐迁来不久,其余两大户郑氏发展辈份一样,且两谱都记载自己属于浦源郑氏分支。都属于浦源七世祖后的分支,有可能还是兄弟一齐迁来的,贵村原始居地名“东山”,东山郑谱记载:“郑四公,于明洪武初年(1368)迁居东山”。贵村原地名是“贵源”,贵源郑谱保存的相对完整,寻其破烂旧谱翻阅到零星页记载:“…宋淳化二年(991)…九府君珠辉亦于是时,自福口移居案山林。惟此的派祖宗,以先世创业维艰,所有坟茔庐舍不忍弃离,旧服先畴所宜缵服,因于旧巢爰居而爰处焉!讵意自宋越元多历年,所乡运寝衰,强邻侵逼,时及郑三公因于前明洪武二年(1369),徙居东洋埔兜。……”,东山郑氏谱抄录贵源郑氏谱添续为:“……又历数传至贵源东山始祖某公,遂由福口迁居东山,不免谢故土之风烟,开来兹之基本,……”。
由此,我们基本认同浦源一世祖“郑怀”,实际迁居者为二世祖郑廷珏或廷珪,因为浦源一直相传二世祖为肇始者,一世祖是遗骸被背着来迁葬的。
.
二、浦源二世祖名讳
至此,我们还是不敢武断,继续对早已失闻的“松岸”地名进行寻索,偶然在乾隆版《宁德县志》中翻到信息,黄鞠(567年~?,号玄甫,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后移居霍童石桥。官任隋朝谏议大夫)曾在松岸围滩筑田。经实地询问,查阅宗谱,我们知晓了霍童镇对岸的郑厝村就是“松岸”,由于元时族人不慎,将宗谱交给宗亲处理土地争议而连宅带谱被烧,导致仅知自己是驸马爷郑南后裔,郑南至其大元中兴始祖“君禄公”间的世系空白,若以始迁祖“郑廷珪”为其一世祖,那么其佚考的大约为四代,即大元(至正元年辛巳,公元1341年)中兴始祖君禄公为五世祖。
浦源五甲房旧谱载二世祖,“讳管,字巨观。娶何氏,生一子乾八。又娶徐氏,未育。原肇宁德南门外,后到埔兜大洋头山尾林开基,今名厝坪底是也”。
    浦源十甲房旧谱则载二世祖,“讳管,字巨观。元配魏氏,生子一:乾八。继配徐氏,未育”。
很明显,浦源二世祖的名讳和字号,因当时佚考而被擅取添加的嫌疑,从现有谱本均能发现浦源一世祖到七世祖的名讳和字号都有被擅取的痕迹。在不同谱本,二世祖妣配的姓氏记载也出现区别,可见其妣配的姓氏记载也不足信。
墓碑文未必能体现墓主的子嗣个数,如郑怀公墓只铭刻其长子郑元才祀。因此,我们还是不能肯定浦源二世祖的名讳。只得再次对贵村郑氏的其它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据贵村宗支介绍,他们自己也感觉奇怪,比他们祖上早百来年迁居贵村的张、王二大户,旧居都在贵村周边,而自己的旧居都集中在村中心,且村中的地产和村后的屏山都是郑家的古老产业。经我们介绍郑廷珏是南宋嘉定年间人(约1209年),到明洪武二年(1369),有160年相隔,比我们浦源的宗支再返迁贵村早百多年的张、王两家,正好是郑廷珏公移居后不久。按谱中记载的“惟此的派祖宗,以先世创业维艰,所有坟茔庐舍不忍弃离,旧服先畴所宜缵服,因于旧巢爰居而爰处焉!讵意自宋越元多历年,所乡运寝衰,强邻侵逼,时及郑三公因于前明洪武二年(1369),徙居东洋埔兜。……”。宗支返迁于浦源与贵村不断,终定居贵村,显然是为了继承贵村的祖业,因为长期往返于贵村与浦源管理祖业,对于农业社会时代很不实际,由于浦源发展到第八代时,人齿逐渐繁多,而宗支返迁贵村或派往贵村又能顺利继承全部祖业何乐而不为呢,也在情理之中。
里街与后泰旧谱记载郑廷珏“居贵村”,为何不记载贵村的原始名“贵源”呢?缘于当时郑廷珏并未真正定居一处,或开始时定居宁德南门外,又创庐舍于贵源,之后又到“埔兜大洋头山尾林”(今名厝坪底)开基,而当时并无村名“埔兜”,对于郑廷珏公居宅多处,又未能确定最终居所,“大洋头山尾林”显然不是个村名,只是东洋之乡的当地人对一个处所的称呼,故而记录为“贵村”,而“贵源”今简称为“贵村”只是巧合罢了,并非谱记录的“贵村=贵源”,否则,宗支的旧谱亦将“松岸”改写为“郑厝村”。受通讯和交通的限制,分迁后几乎中断了联系,故而宗支的旧谱保持着旧称,若不查县志资料,外人几乎不知“松岸”地名。而实际上浦源先祖始居厝坪底只是寄居而已,到六世祖郑丙九公时“于元朝至元二年(1336)胥宇于此”,才真正相宅到理想之地。
至此,综合考证,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浦源二世祖名讳为“郑廷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