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郑氏渊源

郑氏渊源

浦源郑氏先祖

时间:2017-04-19  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郑氏网
.
三、浦源的其他郑氏宗支
据浦源郑谱,一世祖生三子,长子为孟六公,然而依照谱录内容,孟六公与郑尚一样,属于五代后期至北宋初期的人,怎么会变为南宋时期的,且是浦源的二世祖之一。现经孟六公后裔分支各处的谱考证,其实安插进浦源郑谱的孟六公派下不多,存有旧谱的也明确自己的支系,并交代历世先祖名讳,和时间为唐末随王入闽。于此,无需讨论这些,仅对他们的迁居来龙去脉弄清即可。
据福安王家坑郑谱序记载,“……至宋时,铨(诠)公缘盗寇作乱,悬印解组,隐居避于郑家庄,系分水关,闽浙交址之地,复徙福宁长溪岸山林立居,续迁韩阳七都上坪之地。九府君珠辉亦于是时,自福口移居案山林。……”。诠公三兄弟,其弟为谨(迁福首)、讚(居白画场)。类似的记载在凤阳后垄民国旧谱也有,而凤阳后垄谱在谱世系线上却插到浦源郑祠的谱里,因而造成同时代人的诠公凤阳后裔普遍比怀公浦源后裔小十辈份左右。诠公是北宋初期人,而怀公是南宋后期人,两家后裔如何将谱混合起来,并选了福首的郑尚为共同始祖,在时间上符合诠公系,但造成了怀公子孙开基浦源的时间相差三百多年。
同样,由于谨公也迁居福首,又造成福首唐公系的个别谱里也记载进谨公的信息。
在后垄谱本,诠公长子道公就是孟六公,其后裔也有返迁回浦源的。鄙人推测:“由于诠公在北宋时期就隐居郑家庄,那么其后裔分迁后也有留下继承浦源祖业的,当然,迁居的也会变卖分到的产业,于是原居在浦源村边角的怀公系便迁进村中,到后来,怀公系的发展超过诠公系的,首先修建了宗祠,或联合修建了第一座宗祠,出于本家缘故也联合修谱一本。数代后,偶然的一次失火把存放在祠内的谱烧了,没有了依据,于是联合谱变成了共同谱,于是就这样拼合开基始祖作为最末的共同先祖。”
.
四、浦源鲤鱼溪历程简说(郑国城资料)
    浦源自然生态鲤鱼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人杰地灵,独特文化赋予浦源溪灵性,“鱼冢鱼葬鱼祭文一俗分三绝”,为周宁这个山区县增辉的同时,缔造了中华又一文明——鲤鱼文化,因此,鲤鱼成为了郑氏族鱼,浦源郑氏享誉“锦鳞郑氏”称号。
据世代流传与近亲宗支旧谱记载,现在我们对郑氏始祖择居浦源可以推知些许。
首先,浦源郑氏始祖是谁。浦源郑氏一世祖追认朝奉公,而“朝奉”其实是宋代的官名,全称“朝奉大夫”,并非人名,朝奉公墓碑铭文载“六五朝奉”可证。
其次,朝奉公属籍情况。朝奉公属籍宁德九都福首人,族人居住在“双廌峯”下,两宋之季,族人科甲连第,其中不乏父子、兄弟取得进士者,加上推恩、举荐等,族人相续入仕途者达三百多。随着家族人丁的发展,福首地域有限,不断有福首子孙迁居出来,以后渐渐发展成为分支并自己立宗衍派。
其三,朝奉公如何选择浦源。南宋末期,朝廷腐败,各地起义军纷涌而出,朝奉公意识到赵宋将亡,遂于晚年间主动弃官返回故里,但此次他不想走古田方向的官道回乡,许是为了散心或顺便勘视自己的先人治办的产业,于是折道周墩方向,途径东洋(即今浦源),仰望太阳高挂,俯看溪水清澈,感到已临近周墩,途中不断赶路也略觉疲惫,恰见溪边的一棵柳杉树(即今灵樯),便睡意顿起,于是就在树下打盹小憩。朝奉公这一盹,梦见了自己乘坐在一条巨大龙舟的桅杆下,舟中载着成千上万的人驶进东洋,阳光照着的水面金灿灿,仿佛天之银河,银河里青红逐浪,如花似锦。醒后,料知此处吉祥宝地,此柳杉树有灵性,决意择取此地安身,却未能如愿以偿,便遗命儿子有二,其一“子孙不为仕”,其二“徙居东洋”。而福首郑氏世代官家,宋末难免遭受起义军的扰攘,由于突如其来的社会外迫,族人只得散居于先人治办的产业基地作为安身之所。但浦源郑氏二世祖由于有先考遗命在身,也不贪图安逸在祖宗遗产之地,不仅自己徙居东洋,且遗命子孙将先世遗骸迁葬浦源。
其四,鲤鱼溪的雏形。浦源郑氏二世祖自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定居浦源伊始,谨遵父命,修儒业而不出仕,以田园相伴,闲时沿溪踱步,心想溪里本有鱼儿,只要禁止捕捞尚可净化溪水,亦可预警水源被投毒,何需要费工夫去照理。但反复思索父亲当年的盹梦,方悟到跃龙门的是鲤鱼,唯有青红尾尾才能使水面如花似锦,于是在浦源溪里放养了鲤鱼。由于浦源郑氏一族有“子孙不为仕”的祖训,子孙只得以农、工、商为生计,加上当时的人齿并不多,初始几代根本无力建造堤岸。
其五,鲤鱼溪的形成。入明后,传至八世祖晋十公(讳模,字懿显)时,已经发展为当地望族,晋十公是个儒商,善于理财,富益一乡,为人又刚毅公正,便当上了族长。荒年出金银尽纳全乡赋税,灾年出贯钱置办乡民丧事,洪武十八年,宁德知县赐进士出身吴伯宗闻讯后赠匾褒曰“义门济美”。晋十公当族长期间,也目睹山洪对溪鱼造成的威胁,便决心修造堤岸,从自然环境上先护鱼。带领族人,在前人基础上建造了“六潭九曲”。
六潭:即桂花潭、枇杷潭、桃花潭、长鱼(鳖鱼)盯珠潭、鲤鱼飞天潭、犀牛洗澡潭。
九曲:即今观音阁后面的九曲湾。
堤岸工事告竣,晋十公便着手从社会环境上护鱼。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以族长身份召集全族会议,为纪念先祖朝奉公,也为了鲤鱼溪的深远发展,应修造宗祠。待浦源郑氏宗祠初建竣工,晋十公又马不停蹄,召集全族聚会,订立乡规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予以惩处。条文已定,但遵守难,晋十公出了个苦肉计以杀鸡骇猴,先暗示孙子偷鱼,将孙子当场抓住,大开祠堂门,在宗祠门前吊打孙子,自甘认罚,宴请全村居民,罚戏三天,此后,村民遵循宗法乡规,谁也不敢捕食溪中的鲤鱼。
其六,鲤鱼溪的完善。浦源郑氏宗祠建造后,村里人口发展速度位居福宁府之首,当时的村居集中在鲤鱼溪西岸的里弄周围,生活用水排污到溪里,导致污染严重,鲤鱼溪面临着人为造成的威胁考验。至明朝中叶,朝奉公十一世孙郑学十公经过勘查地理后,决心为保护溪水的清洁而努力,为首建设一项规模极大的排污工程,从池仔兜经过里弄至下厝尾的污水排出到大洋,并沿途修了七个池,以便清洁处理和防火作用,故而称“七星池”。结合起来为“六潭九曲七星池”(遗址犹在)。从此,溪与下水道彻底分隔天地,鲤鱼溪重焕光彩,鱼儿也比之前胖大十倍,吸引来赏游的才子佳人,其中不乏名宦富绅,他们舞文弄墨,留下骚句手迹。

    最后,鲤鱼溪的官方确认。鲤鱼溪不仅有郑氏族人的世代爱护,明、清之季已备受地方政府的重视,被视为周宁的一颗明珠,发文禁止世人捕杀一尾鲤鱼。同时,村里自立护鱼队伍,闲时操练护鱼武功。浦源郑氏子孙也为抵御外来侵扰谱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如明嘉靖十一年(1532)出生的爱国爱乡义士郑仁三公,为抗倭而身首重棺。民国期间,国民党军队骚扰鲤鱼,郑立城兄弟、郑孝廉、郑步恩等人与村的壮士们发扬顽强不屈的精神,同国民党海军部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60年大闹饥荒,浦源村人,宁吃野菜,饿死不吃鲤鱼溪的鱼。浦源的鲤鱼,不但郑氏裔孙不捕不吃,异姓的兄弟裔孙也是积极共同遵守和保护。才有我们的鲤鱼永远得到生存。 MDi郑氏网-地方郑氏网|郑氏家谱|郑氏家谱网|郑氏族谱|郑氏族谱网|郑家谱源流|郑姓文物古迹|郑姓人物|郑氏论坛|郑姓起名网